风的名言

61.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
唐·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秋高:秋深。号(háo豪):号叫,此处形容风声大。重(chóng虫):层。这两句大意是:八月深秋,狂风猛烈地刮着,发出呼啸之声,把我屋上的三层茅草都卷走了。原诗形容风力肆虐,把诗人的茅屋都毁坏了。现在前一句可单独使用,表现秋日狂风的特点。

唐代诗人 杜甫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62.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唐·杜甫《登高》。渚(zhǔ主):水中间的小块陆地。回:回翔,盘旋。这两句大意是:长江峡口,天高风急,哀猿长啸,空谷传响;长江内,渚清沙白,水鸟在江上渚头来回飞翔。《登高》是诗人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作。在诗里,无边无际的秋声秋色,和诗人老病孤愁的感伤融合为一。~两句写出了秋日长江峡口一片凄清风景,不仅上下句相对,而且句中自对,字字精当,无一虚设,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。秋天游览三峡,自然会想到杜甫这些名句,讲律诗的对仗精工,也多举此诗为例。

唐代诗人 杜甫 《登高》
63.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
唐·崔护《题都城南庄》。人面:指姑娘的面容。笑春风:桃花盛开,如在春风里欢笑。这两句大意是:姑娘不知道哪里去了,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含笑开放。据孟綮《本事诗·情感》记载:崔护年轻时赴长安应试不第,独自到城南郊野踏青,因酒渴求饮,遇到一位姑娘,她热情地给他水喝,并在盛开的桃花下含情脉脉地注目于他。第二年春天,崔护旧地重游,姑娘已不知去向,只有姑娘所倚的桃花树依旧盛开。诗人满怀感伤地写道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~。”后两句反映了作者访人不遇的惆怅心情。《本事诗》所载的故事未必可信,但这首诗写出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:人们偶然遇到某种美好事物,当有意去追求时,却再也不可复得。在这个意义上,此名句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。

唐代诗人 崔护 《题都城南庄》
64.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
唐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。辕门:军营之门。古人行军作战,习以两车辕直立相向用作营门,故称。掣(chè彻):拽,拉。这两句大意是:傍晚大雪纷飞,风势迅猛,军营门上的红旗已经冰冻,不再翻动了。作者用一个生动的细节巧妙地写出天气的奇寒。在皑皑白雪的背景上出现一点红旗,使冷色基调的画面上呈现一星暖色,反衬出整个境界更洁白、更寒冷,而雪花飞舞和红旗不动的物象,又使整个意境更加生动。

唐代诗人 岑参 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65.一树春风千万枝,嫩于金色软于丝。

唐·白居易《杨柳枝词》。这两句大意是:春风吹拂,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,那新绽出的细叶嫩芽比金色还娇嫩,比丝缕还轻软。此二句极言柳树的美丽。“一树春风”句写柳树的繁茂和垂柳在春风中婆娑起舞的英姿;“嫩于金色”句写垂柳一片嫩黄,秀色迷人;尤其是“软于丝”一词,更将垂柳轻盈袅娜的娇态描写得十分生动。因为此词是咏永丰柳的,据说此词问世后,永丰柳名声大噪,以至皇帝下诏取两枝植于禁苑,可见词句写得多么感人。

唐代诗人 白居易 《杨柳枝词》
66.春风解绿江南树,不与人间染白须。

宋·赵师侠《鹧鸪天》(春风解绿)。解;理解,懂得。绿;这里用作动词.吹绿。这两旬大意是:春风知道把江南的树木吹绿,卸不会给人们染黑白胡须。选两句把春风人格化.视为有知觉、有能力的人物.可是他能力有限.只船吹绿树木,不能吹黑胡须。作者用这种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岁月不返,青春不再的主旨。可用来抒写年华虚度的感慨,也可用来作为催人及时奋起的劝告。

宋代文人 赵师侠 《鹧鸪天》
67.风急花飞昼掩门,一帘残雨滴黄昏。

宋·赵令畴《浣溪沙》[风急花飞]。掩:关。残雨:太雨将止之时的余雨、微雨。这两句大意是:猛烈的风把花儿吹得四处乱飞,白天也紧紧地关着院门。到了黄昏,帘栊外细雨将止未止,嘀嘀嗒嗒响个不停。这两句以“风急花飞”、“一帘残雨”表现春事已尽;以“昼掩门”、“滴黄昏”表现人的孤独寂寞。前者给人增添了迟暮衰残之感;后者又给将阑的春色增添了几分冷落萧条。两者互相衬托、互相补充,极富情景交融的意境。可化用以描写残春之景,或表现伤春怀人之情。

宋代文人 赵令畴 《浣溪沙》
68.剪剪轻风未是轻,犹吹花片作红声。

宋·杨万里《又和绝句》。剪剪:形容轻风削面,多指料峭的春风。红声:飘落飞花的风声。这两句大意是:料峭的春风说轻不轻,它带着寒意,吹舞着花片,发出了红色的风声。“红声”大概是杨万里独创的词汇。声音带色看似无理,却把吹着红瓣、带着春寒的料峭风声传神地表达出来。它使读者不仅听到风声,看到花色,而且感到了寒意,把听觉、视觉、触觉诸感官都调动起来了。体物之深、用词之妙及作者的创造精神,都值得学习。

南宋诗人 杨万里 《又和绝句》
69.绕身无数青罗扇,风不来时也自凉。

宋·杨万里《咏芭蕉》。这两句大意是:绕身的翠叶就像无数青色的罗扇,即使没有风儿吹来,自己也感到凉爽。芭蕉原产亚热带,花白色,叶大如扇,环花茎而生,因此诗人产生了奇妙的联想。诗的全文是:“骨相玲珑透八窗,花头倒插紫荷香。~’,不仅写出了芭蕉的花姿、香气,而且巧于摹形,启人想象,诙谐幽默而富于意趣。

南宋诗人 杨万里 《咏芭蕉》
70.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
宋·辛弃疾《青玉案》[东风夜放]。花千树、星如雨:比喻极多的灯火。这两句大意是:满城的灯火,像是东风吹开了千树鲜花,又像是吹落了如雨的繁星。两句形容元夕灯火满城,盛况空前,想象新奇,形象逼真。尤其是比喻中有比喻,贴切而生动。可用来描写灯火繁多的夜景。

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《青玉案》
71.小楫扁舟乘兴出,斜风细雨钓鱼归。

宋·王庭珪《从叔君冕见访山间……》。楫(Ji集):浆。扁(piān偏)舟:小船。这两句大意是:早晨划着短桨驾着轻舟乘兴而出,晚上在斜风细雨中载鱼而归。这首诗的前两句是:“青鞋布袜绿蓑衣,满目秋江白鸟飞”,其意境,其文辞,显然是受了唐人张志和《渔歌子》的影响。张志和写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,可见钓兴之浓,又有终老湖上之意;而王庭珪的“斜风细雨钓鱼归”在表现钓兴之外,又加上了垂钓的收获,则渔人心中的乐趣又加一层。

宋代诗人 王庭珪 《从叔君冕见访山间……》
72.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

宋·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。绿:用作动词,吹绿。本句大意是: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。据宋人洪迈《容斋续笔》记载: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,开始写成“又到江南岸”,在一旁往曰:“不好”,圈去“到”字,改为“过”,又圈去“过”改为“入”,又改为“满”,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,才改定用“绿”。最后定稿的“绿“字十分恰切,一字警立全诗,境界全出,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,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。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,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。

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 王安石 《泊船瓜洲》
73.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
宋·释志南《绝句》。杏花雨:指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春雨。杨柳风:指杨柳枝条刚刚发青时的春风。这两句大意是:杏花开放时的春雨非常细微,沾在衣服上仅能带来湿气;柳枝泛青时的春风非常轻柔,吹到人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凉。这两句可直接用于描写春天风和雨细的景况,还可以借以比喻亲切、温和的态度、语气等。

南宋诗人 释志南 《绝句》
74.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宋·秦观《鹊桥仙》[纤云弄巧]。金风:金秋的清风。玉露;晶莹的秋露。胜却:超过。这两旬大意是:牛郎织女一旦在金风送爽、玉露晶莹的七夕良宵相逢。那种柔情蜜意便超过了^间无数朝夕相处的夫妇。这首词写七夕的所见所思。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,在民间家喻户晓,文人也常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,一般都以抒写离恨为主题,对这对仙侣表示同情。秦观这首七夕词却独出机杼,在词的上阕着意讴歌牛郎织女久别重逢时的甜蜜幸福,并将他们的爱情生活与人间夫妇作比,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,发出~的赞叹。词人还把这次难得的相会,映衬于“金风玉露”这种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,更显出这对仙侣心是的高尚纯洁。今天我们描绘与意中人久别重逢的欢乐时,可以借鉴这两句词所表现的意境。

北宋文学家 秦观 《鹊桥仙》
75.春风疑不到天涯,二月山城未见花。

宋·欧阳修《戏答元珍》。天涯:天边,这里指夷陵。这两句大意是:真怀疑春风不到我们这边远的山城来,已经到了二月,还未见到花开。这是欧阳修因主张政治改革贬为湖北峡州夷陵县令时,写给峡州判官丁宝臣(字元珍)的一首诗。这两句写地区节候的差别。我国地域辽阔,同是初春,气候和物象却大不相同。两句诗写出了夷陵山城的荒僻和冷落,在写法上先提出疑问,以引起读者注意,这就给人以突出的印象。倘若两句倒过来,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,再说怀疑春风不到天涯,就显得平庸了。

北宋文学家,史学家 欧阳修 《戏答元珍》
老办法 Copyright (C) 2009-2012 www.laobanf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-1